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期刊)

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期刊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思维导图【原创】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考点1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

(1)含义:教育学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
(2)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3)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是在人类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

考点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群体的教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不是任何一个教育问题成教育现象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只有人类普遍关注的,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才可以进入教育研究领域。

考点 3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描述教育问题和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1)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2)教育价值观念: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以及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发展。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3)教育艺术: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自身的建构和努力。这样,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1 教育学的萌芽

自从有了教育活动,也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也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称这个时期为“前教育学时期”,也叫作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国内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体现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论述孟子教育思想的《孟子》、无名氏的《大学》、子思的《中庸》、乐正克的《学记》等著作。其中,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家的培养》还早三百多年。

(2)西方教育学的萌芽主要体现在: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此外,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它既是一部修辞学教程,又是一部教学法论著。

(3)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的特点:

①教育思想没有从哲学或政治体系中分化出来。
②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教育著作停留在经验描述和总结上,抽象概括能力比较低。
④教育论述多以论文形式出现。

考点2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17世纪以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写出了一系列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的说明,要求教育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况来论述教学问题。但是,他们多采用与自然现象相类比,或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等方法,没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地步。

1.使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

(1)培根: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1632年,捷克者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3)康德:18 世纪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赫尔巴特:1806年,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除此之外,洛克著有《教育漫话》,卢梭著有《爱弥尔》,裴斯泰洛齐著有《林哈德和葛笃德》等等,这些教育家都推动了教育学的科学化,为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2.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时期的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在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以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为主。
(4)在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在组织机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考点 3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时期

20 世纪是教育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在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流派,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1.实证教育思想
(1)简介: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的代表著作是《教育论》。
(2)观点:
①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涯做准备。
②他把人类生活分为:a.直接有助于保全自己的活动;b.间接有助于保全自己的活动;c.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d.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e.关于娱乐和闲暇生活的活动。③他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3)评价:斯宾塞重视实证教育的思想,反映了 19 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
(1)简介: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实验教育学在欧美兴起,实验教育学是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① 1901 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之后,出版了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纲要》。
②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系统地阐述了实验教育思想。
(2)观点:
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中。
③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结论三个基本阶段。
④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有差别,心理实验要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要在真实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⑤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3)优点: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使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局限性: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向了“唯物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评。

3.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1)简介: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 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治、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2)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②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
⑤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治”与“唤醒”,要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3)优点: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 20 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方面给人以许多启发。
(4)局限性:
①思辨气息太浓,哲学色彩太重,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②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普通规律的存在,使这一理论缺乏彻底性。

4.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杜威

(2)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教育要与当前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②教育即经验,课程组织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③学校即社会,学生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④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只是促进人本身的生长,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⑤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不是领导者。
⑥主张做中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独立性和体验,主张在经验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
(3)优点: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4)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模糊了学校的特质,因此不断地遭到批判。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②凯洛夫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2)观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能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优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4)局限性:在实际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容易被简单化和机械化。

6.批判教育学

(1)代表人物及著作: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等。
(2)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②社会大众已经对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
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④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
(3)优点:批判教育学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它批判霸权主义,培育民主对话的环境,致力于把人类从压迫、异化和贬抑中解放出来。
(4)局限性:批判教育学陷入了晦涩、空泛的批判性话语之中,缺乏实践取向。

7.制度教育学

(1)代表人物:制度教育学是法国 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乌里、瓦斯凯等。
(2)观点:①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②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由教育制度造成。②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性的制度,还要分析隐性的制度。
(3)优点: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4)局限性: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考点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经济的主要因素,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新的教育改革,并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1)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领域:

认知领域:记忆一理解一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情感领域:接受一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技能领域:知觉—模仿一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评价
①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分析教育活动过程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方法框架。
②但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动作技能目标的阐述还不够深入。

2.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说。
1963 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1)观点
①知识结构说。
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②发现教学法。布鲁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2)评价
①布鲁纳对于编选教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②但他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学生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这是不易推行的。

3.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赞科夫 促进一般发展的教育思想。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是他十余年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通过实验,他批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评价: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巴班斯基认为,应该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最优化处理教学问题。

评价: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期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期刊)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