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

【作者Tina,只写有深度的文字。】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问90岁的老奶奶最后悔的事情。奶奶说60岁的时候想学小提琴,可是觉得年纪太大,再学有点晚了,就没有学习。等到她90岁了开始后悔,如果60岁开始学的话,现在已经有30年的演奏经验了。

小A高考没考好,大学是调剂的社会学专业,可是他一直想学电子商务,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转到了电子商务专业,可是上了不到半个学期,他就后悔不迭,感觉还不如不换专业。

生活中,往往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有的时候我们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学者们根据先前采取行动或是未采取行动,将后悔分为\”作为后悔\”和\”不作为后悔\”。

由此,我们不禁疑问:做或不做,哪种会导致更高程度的后悔呢?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跟你讲明白其中的奥秘。

从短期看,人们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

心理学上有个关于后悔研究的经典实验,这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及其长期合作伙伴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在1982年进行的一项经济心理学研究。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买了B公司的股票,但是他抛售后买进了A公司的股票。结果B公司股票大涨,如果他没有抛售的话,就能赚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他打算换成B公司的股票,但是最终也没有付诸实施,他同样很后悔,因为如果他换股的话,现在就能赚1200元。

一个因为买了少赚1200元,一个因为没买少赚1200元。两个人都陷入了自责和后悔之中,问题是,你觉得他们哪个更后悔呢?实验中,92%的受试者认为前者更后悔。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做了而后悔?有两方面原因可以解释。

1)\”作为效应\”

1986年,卡尼曼提出了\”作为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通常情况下,\”不作为\”是常态,\”作为\”是反常的,所以,继续维持\”不作为\”的状态较为容易,而如果\”作为\”了,依然引起了负面的结果,就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后悔情绪。

看起来很难懂是不是?其实有一种更通俗的理解,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不做什么亏了也就亏了,但是我做了什么还亏了,我就觉得自己亏大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做了什么\”而更后悔。

2)“责任归因”

另外,关于\”作为\”为什么能引发更大的后悔情绪,心理学上还有另外的解释——\”责任归因\”理论,由行动引发的结果将导致行动者更多地将结果归因到自己身上,引发更强的情感反应。

如果我什么都没做但是结果很差,那我可以怨天怨地怨空气,可是如果我做了什么,而结果很差,那我就只能怪自己。

心理学证实,从短期来看,人们多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比如,对一个暗恋已久的女生表白被拒绝了,你就会非常后悔当初做的这个决定,因为这让当时的自己很难堪。但在长期来看,你却不会为此而后悔。

长期来看,让我们遗憾终身的多半是我们的\”不作为\”

1995年,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人们回忆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结果发现大部分人感到后悔的事情是: \”我真的希望我在大学时候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我的学业\”,\”我真的希望我在爸爸去世之前我应该告诉他我很爱他\”,\”我真的很后悔我没有去过欧洲\”……

调查发现,63%的人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做什么\”而感到后悔,因为\”做了什么\”而感到后悔的只占37%。

我们总认为有大把的时间去孝敬父母,但是现实却往往\”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后悔于那些没有好好陪伴的时光;我们总认为有大把的时间去陪伴孩子,但却在某一刻突然发现,孩子已经长大,已经不愿意再粘着父母去诉说心声,我们后悔于没能多陪陪孩子。

从长远来看,让我们遗憾终身的多半是我们的\”不作为\”。

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不作为\”而感到后悔呢?从心理学上讲,主要是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虚拟事实的思维

人们不是孤立地评价一个事件,而是把它与其它\”可能\”、\”应该\”发生的虚拟事实做比较。

例如,我大学时没有好好学习专业课,所以现在我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如果我当时好好学习,那么就可能找到一份我喜欢的有价值的工作,我会活得比现在快乐幸福。

负面的结局是真实展现在眼前的,而那些\”没有做的事\”如果做了会导致的结局只发生在想象中,这种虚拟的想象有无数种可能,而这加剧了它的美好。就像张爱玲所说的,爱得到的久而久之就会变成白米饭、蚊子血,而那些没得到的就会变成红玫瑰、白月光。

没有走过的路是神秘而美好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错过的浪漫是多么美好,错过的就职机会多么令人羡慕。已错过的机会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因此,它会一直蒙绕在我们心头。

2)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又称为蔡加尼克效应、\”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那些没有完成的事件通常会更频繁被回忆起来,也让人更频繁体验到后悔,本质上并不是未完成的事件有多重要,而是人们情绪夸大的结果。

未完成的恋情更让人怀念追忆,不是因为那个人有多重要,而是因为它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未完成\”本身就是一种魅力。这就是那些未走到最后的恋情让人念念不忘的原因。

为什么后悔模式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发生系统的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短期内,我们更倾向于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长期来看,我们倾向于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

后悔模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系统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随着时间的增长,人们会倾向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因\”做了某事\”而产生的后悔情绪逐渐减少

如何理解?还是以上文那个因为换专业而后悔的事件为例,小A换了电子商务专业之后,发现还不如自己的原专业,他深感后悔,那他会怎么做?

为了不让自己显得\”自作自受\”\”赔了夫人又折兵\”,他会努力想办法去改变这种现状,或者去努力学习喜欢上现在的专业,或者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另外的专业方向,或者是自我安慰找到心理平衡。

总之,因为一开始就是自己的选择,即便觉得后悔,也只能想办法去改善,因为这是自己的责任。用网上的流行语来总结: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用心理学的专业话术来归纳,那就是\”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会采取行为修正和心理修正,他们会倾向于认为目前的负面结果是自己的\”作为\”导致的,人们会感到更多的个人责任,也就更可能会采取措施来降低其中的不协调。

2)那些因为\”没做某事\”而产生后悔情绪,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

过去显得特别大的障碍在今天看来都微不足道。时间过去越久,我们越会淡化当时惧怕的困难,阻止行动的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淡,我们就越来越难以接受自己当初的不作为。

举个例子,当时你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没有追求一个喜欢了很久的女生,等到多年之后,你就会淡化当时追求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挠,你会认为即使被拒绝也没什么大不了,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行动。但是对于当初的你来说,那些可能会遭遇的失败,大到你不敢行动。

商业营销如何利用人们的\”后悔\”情绪大做文章?

综上所述,人们后悔心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过去没做的事,和做错了的事。从长期来看,人们对过去没做的事情更加感到后悔。从短期来看,人们对做过的事情表现的更加后悔。

因此,营销人可分别利用后悔情绪的两种来源,来唤起消费者的情绪。

1)你因为做了某事而后悔,而我提供的产品能成为补救措施,减轻你的后悔情绪。

比如:

在你不顾一切地狂吃一顿火锅之后,预防上火的加多宝可以帮助你降火,减轻你的后悔情绪。在你控制不住吃了很多高热量食物之后,减肥瘦身仪器可以帮助你轻松甩脂,减轻你暴饮暴食后的后悔情绪。

2)你因为过去没做某事而后悔,而我的产品能帮你弥补。

比如,前些年,淘宝刚兴起时,有些人想入驻,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行动,而那些真正行动的人,利用淘宝红利,赚得盆满钵满。

那些没有加入的人就开始悔不当初,等他们反应过来再加入的时候,红利期已过,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干了。

后来微商兴起,他们文案是这样写的\”曾经错过了淘宝,这次就别再错过微商\”

这就是很典型的利用目标消费者过去未做的事,并跟自己的产品取得关联,让自己的产品成为用户弥补遗憾的方案,原理就是利用消费者\”后悔没去做\”的心理。

\”后悔\”心理学,给我们哪些启示?

了解了\”后悔\”这种情绪的来龙去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和指导呢?我想我们要注意三点。

★ 1、做完了一件事,但是你感到后悔,这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不用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只需要将它交给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你自然就不会后悔了。

★ 2、一件事情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做,那么就去做吧。或许你在做了的当下会后悔,但是长远来看,你不会后悔。相反,在将来,你很可能会因为没有做而后悔。

★ 3、生活中面对商家的营销,要擦亮双眼,识别他们正在利用你的后悔情绪,不要轻易上钩,避免选择一些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

结语:

了解了\”后悔\”的方方面面,希望我们能轻松驾驭\”后悔\”这种情绪,过不后悔的人生。

以上!

【原创文章,盗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多年媒体记者经验,500强集团品牌公关经理,心理咨询师。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Tina心理,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生)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